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關於火爐的兩三事 (一)



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年。

我回來了,因為在等著我文章的人。(沒想到真的有)

過去的一年,除了試著在都市的小公寓裡做個小小生產者(採種、栽培),摸索一些謀生技能(麵包、木工、編織、翻譯)之外,我內心對土地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這使我在市內的生活遇到了小小的瓶頸。

我希望能與真正在生活著的人有真正的互動,於是今年的四月我用了三個禮拜進行了一個小小的交流之旅。
圖片就是我住的大樹家山小屋,只有最簡單的電力設備:電燈、兩個插座,沒有水(但前後有溪流,積雪也算是水源之一),沒有廁所,大樹家主人放置了便座尿桶在房間內供住客使用,我在尿桶內鋪上一層樹葉並撒上厚厚的草木灰(照片中的火爐燃燒後的產物),可以吸收水分與異味,隔天再拿到樹林裡回歸自然。
在這裡,火爐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必需品,除了冬天取暖,燒飲用水、煮飯之外,燒洗澡水也是靠它。以前的生活就是這樣,大家依靠、圍繞著火爐生活,理所當然。
大樹家的主人是五人家族,夫婦兩人與三名小孩,他們過的就是古早的半農村生活,他們選擇的是半農半X的方式,自耕之外也經營接單製作的點心工作坊,偶爾也打工或銷售農作物,男主人並不贊成完全的自給自足生活,他認為某些都市人因為想過著離群索居的鄉村生活而來到鄉下,雖然從都市帶來了新移民與消費人口,卻不與當地人交流,鄉下於是成了另一個關係疏遠、缺少連結的地方。手作與半農生活之所以重要就是創造了與人的互動與交流,自給自足最終還是容易陷入交流過少、缺乏刺激的情況,而且達成的門檻高,容易因為失敗產生挫折。
說到鄉下的人際關係,可能有些人會有既定印象,認為人際關係緊密、應酬多,一點風吹草動就全村皆知,但其實並沒有那麼誇張,鄉下生活有時候忙碌(或遼闊)到你平常難得能見上你的鄰居幾次面。




光是為了火爐,為了能在寒冷的夜裡與清晨暖身子,在冬季來臨前的夏天就必須儲備柴火,男主人在夏天到處免費替人的庭院果園修枝砍樹,剛砍下的新鮮枝幹在夏天的烈日與秋風中乾燥過後堆起一排排的薪牆,這樣的忙碌可為冬季省下至少台幣兩、三萬的燃料費。然後我在山小屋裡幾乎從早到晚都在忙這些柴事,一睡醒就必須起火添柴,北國的氣溫即使到了四月中旬早晚依然只有2,3度,而火一旦燒起來,火勢之旺使得我大概每十分鐘就得丟一根與前臂等長同粗的薪柴進爐,否則火就要滅了,冷的時候一個小時燒個十來根亦非難事。以這種速度燒柴,白天我都得先到薪牆那揀上一個超市購物籃的薪柴量才夠應付一整晚的需求。所以我們並沒有天天洗澡,洗澡要從午飯過後就在浴缸裡蓄水,然後連續燒上兩三小時的柴才能完成的累人差事。原本在都市裡每天非得洗頭、洗澡不可的清潔強迫症也莫名其妙的在此獲得了舒緩。這裡的浴缸設計巧妙,有上下兩個進出水口,下方的出水口將水流過火爐上方,火爐再將熱水由上方的進水口流入浴缸,是一個下冷上熱的流動,但有時還是需要依靠人力攪動浴池的水以免上下冷熱不均。洗完身體後全家人輪流進浴池裡泡澡,最後剩下的浴缸水則留待隔天冷卻後接到洗衣機裡去洗衣服。這裡的生活沒有浪費,也沒有浪費的餘地。這裡只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清潔劑,如果太接近土地生活,自然也不能輕易破壞或傷害它,因為你知道遲早這一切都會回到你自己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